<dt css="rd">
&esp;&esp;这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。
&esp;&esp;凭什么农民付出更多的辛苦,却还只能勉强温饱?
&esp;&esp;凭什么种地就不能发财?
&esp;&esp;然而,在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,只能向现实妥协。
&esp;&esp;现实就是,资本会向暴利行业流动。
&esp;&esp;种地能产生暴利,资本必然会大量涌入。
&esp;&esp;前世地球最大的私人地主是谁?
&esp;&esp;答案是比尔盖茨。
&esp;&esp;一个玩科技出身的大佬,最终将自己的钱投向了土地。
&esp;&esp;他一个人就拥有几十万顷土地。
&esp;&esp;国内虽然没有这种大地主,但土地流转这玩意儿大家都耳熟吧?
&esp;&esp;有些是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,有些是直接永久卖掉承包权。
&esp;&esp;万一亩,大把的人非常乐意。
&esp;&esp;他们只看到眼下种地不赚钱,出去打工一年赚的钱,比种地十年还多。
&esp;&esp;反正我都要去打工,家里的地都撂荒了,还不如卖给人家。
&esp;&esp;却根本就没考虑过,没地了以后怎么办?
&esp;&esp;万一遇到经济危机,失去工作了怎么办?
&esp;&esp;有地,至少能填饱肚子。
&esp;&esp;没地,只能等着救济。
&esp;&esp;有人会说了,还是种地利润太低,要是利润高了谁愿意卖。
&esp;&esp;然而,多大的利润才是高呢?
&esp;&esp;利润高了,面对大资本的入侵,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吗?
&esp;&esp;有人会说,那是国家的事情,国家应该保护百姓的土地。
&esp;&esp;然而历朝历代朝廷都明白这个道理,都在想办法解决土地兼并。
&esp;&esp;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做到。
&esp;&esp;现实就是现实。
&esp;&esp;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,但不要因为过于追求完美,就无视现实。
&esp;&esp;所以,降低种地的利润,让大资本失去兴趣,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。
&esp;&esp;无农不稳有两层含义:
&esp;&esp;第一层就是食物对人的重要性,没有粮食就没有一切。
&esp;&esp;第二层含义是,土地能承载巨量的人口,能给无数百姓提供最后一条退路。
&esp;&esp;有恒产者有恒心,百姓有所依靠,就不会成为流民不会造反,有助于社会的稳定。
&esp;&esp;前世就连灯塔国都有无数流民,我国为什么几乎没有?
&esp;&esp;除了政策帮扶,土地的兜底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&esp;&esp;这才是无农不稳的真正含义。
&esp;&esp;能力有限的人就去种地,靠着土地能保证一家的温饱。
&esp;&esp;能力强的人,就去外面闯荡,去别的行业创造价值。
&esp;&esp;这才是最务实的做法。
&esp;&esp;停顿了一会儿,等朱元璋三人想通其中的道理,陈景恪才继续说道:
&esp;&esp;“仅仅降低收益还不够,方才陛下说了,土地的产出是最稳定的。”
&esp;&esp;“利润再少,那也是有利润的。”
&esp;&esp;“土地一旦买到手里,就终生持有,可以传给子子孙孙。”
&esp;&esp;“仅凭‘稳定’这一个特点,就可以促使无数人,将钱财投入到土地中去。”
&esp;&esp;“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,增加他们持有土地的成本。”
&esp;&esp;“比如阶梯性收税。”
&esp;&esp;“五百亩是一个台阶,一户人家持有土地在五百亩以内的,正常缴纳田税。”
&esp;&esp;“持有土地超过五百亩,超出的部分缴纳更高的田税。”
&esp;&esp;“超过一千亩的,超出部分就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。”
&esp;&esp;“一直加税,加到他们倒贴钱的地步,自然就没人会大量持有土地了。”